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生鲜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生鲜农产品运输与冷链物流的关系一方面表现在前者的流通需求增加推动了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后者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和时效,降低了损耗成本,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1]。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生鲜电商、连锁餐饮等生鲜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宽,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改变,绿色、有机、新鲜取代了之前以低价为主的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冷链物流是保证生鲜农产品质量的有效运输手段,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率而且也有利于农村产业与现代化市场深度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协调性不足、基础建设水平低和信息发展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加快农村智慧建设、提升冷链物联网配套设施设备、重视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为新时代生鲜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冷链物流是指以冷冻冷藏技术为基础,以恒低温保持为手段,按照货物要求的温度从生产地到销售地,达到防止货物腐败、保持货物新鲜度的目的。食物、药品和化学制品是冷链物流的主要流通货物,其中食物的流通占比最高,约为冷链物流总流通量的97%。相较于传统的常温物流,冷链物流一方面需要专门的制冷设施设备来保证货物的有效度;另一方面对于物流的各个环节衔接度要求较高,需要科学调度各个环节来保证冷链物流的有效运作。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居民收入的增加,随之而来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意识也有所提升,冷链物流能够很大程度保障食物的品质,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这符合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餐饮行业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个体餐饮商户转变为餐饮售一体化、连锁化经营,选择冷链物流可以很好地保证各个门店餐食水平的统一性;三是因为生鲜电商的崛起,商家选择冷链物流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为远距离的消费者提供新鲜的产品。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因此强化农产品冷冻冷藏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形成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农产品冷链物流是现代农业重大牵引性工程和促进农产品消费“双升级”的重要举措[2],保障了农副产品的供给能力,巩固了农村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果,同时也是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提高了农村产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冷链仓储物流系统能够通过细化生鲜农产品的包装、科学化的分拣系统和现代化的农产品冷链仓储等措施有效缓解上述问题。另外,冷链物流将农产品和销售市场连接,实现了农产品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将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机连接在一起,加快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的步伐。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平稳化运作的关键,而冷链物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减少食物的腐败,降低不必要的粮食浪费,这对于缓解部分地区的农业资源紧缺压力有较大帮助。
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够保障新鲜的食物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生产大国,国土面积大,南北地域跨度广,农产品冷链物流缩小了我国各个地区的空间距离,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于农业生产者而言,冷冻冷藏技术发展减少了农产品产后损耗率,有效的预冷以及低温运输存储能够直接减少农产品30%左右的损耗率,能减少非必要产品损耗的支出,增加产后收入。另外,冷链物流还促进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保证了农产品品质,开拓了农业生产的收入渠道。对于农产品消费者而言,冷链物流的发展使消费者获得了更好的消费体验,满足了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享受到了新鲜、健康的食材。
目前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方式还是以传统物流为主,冷链运输在农产品运输中的占比较小[3]。2021年,我国农产品产品约为13亿吨,其中选择以冷链物流为主要流通方式的农产品仅为2.94亿吨,占比为22.6%。资源配置不合理成为阻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农业生产地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多数农产品生产地缺少完备的冷链设施和技术,农产品产出后直接存储在冷库中,但是单一的冷库存储没有办法满足农产品的保鲜要求,生鲜农产品尤其是果蔬等保鲜时效性差的产品,因为缺乏产地仓储保鲜设施而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损失。中国果蔬和薯类产后损失率高达15%-20%,每年的损失接近两亿。其次,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冷链“断链”情况时有发生,冷链物流是一个对各个环节配合度要求高的物流系统,系统的各个环节要求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配合,冷冻冷藏设施资源的短缺造成了冷链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冷冻车辆的温度不符合产品运输的预期,造成了农产品的变质甚至是腐败。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冷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设施不足,产后平均损失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最后,冷链资源配置不合理还制约了生鲜农产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农产品产地较为分散,缺乏合理化的冷链节点设置,就无法达成农产品运输全程低温化的目标,不利于规模化的发展。
生鲜农产品的和冷链物流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相互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互拉动作用不足的现象。首先,在生鲜农产品在产后存储环节缺乏预冷环节和预冷设备,导致生鲜农产品的产后损耗率增加,使得后续的冷链的物流环节的效果不如预期。其次,生产者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程度认知不足,低成本的经营观念制约了对冷链设施设备的投入,多数人没有形成冷链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率的意识,因此对于冷链的仓储、运输车辆的购买率和使用率并不高。最后,在农产品包装环节,缺乏对产品标识、仓储环节信息的传输,也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车辆定位、品质监控等信息的“断链”的现象,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对称性对于供应者和消费者双方十分重要,物流信息及时地获取能够保证对货物进行有效的供需调节,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能够减少供应链各环节的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农户、农产品销售企业、物流公司等多个主体[4],一方面,主体多元性造成了信息沟通障碍,另一方面也缺少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无法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及时传递。如果冷链物流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分享和传递,那么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就会存在无用的物流环节,如存储时间过长而导致的物流成本增加。不仅不利于节能减排,而且还会使农产品的价格升高。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大型的公司建立了内部的信息系统,但由于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壁垒,也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设施设备的要求较高,先进的冷藏和冷冻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首先可以在生鲜农产品的收发地增设低温环境中转站与分拨服务节点,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集中分拣、分割、包装以及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过程,对冷藏冷冻等技术流程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产销一体化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其次要提高冷链物流的冷库仓储建设水平。在选址方面要将经济因素、交通便利程度、周边环境和地形条件纳入考虑范围,应该在农产品产地、货物集中转运地和消费地进行选址,方便农产品的调入与调出。最后,要及时地引进和更新现有设备和技术,或者在已有的冷链设备商进行改建升级,淘汰制冷效果不理想的设备,提高冷链物流效率。
冷链物流的标准化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达到为生鲜农产品保鲜的目的。首先,物流企业在冷链环节的运输、存储、包装、配送等环节引入先进的冷冻冷藏技术和设备,加大对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冷链物流企业硬件服务水平。其次,对于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扶持政策,如降低企业税收、农产品冷链运输补贴、自主创新研发补助等,鼓励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参与者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再次要提高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意识,政府、农户、农产品销售者和物流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对冷链物流的宣传与科普中,增加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认知,了解到冷链物流在食品流通中的重要性。最后,要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高校配合制定制冷、供应链、交通运输等专业的人才计划,为后续农产品冷链物流做人才储备。
冷链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保证了农产品货运信息的有效传播,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资源浪费风险,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要想构建科学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做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就需要农产品产业链的供应者、生产者、物流企业以及相关政府共同发力,来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可以组织第三方企业利用大数据来搭建统一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使用规范的信息建设系统为农产品多方参与者提供信息保障,同时也可以推广应用各类先进信息技术,例如GIS、RFID、GPS等。其次,物流企业同时也要强化与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信息资源共享,探索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冷链物流企业、生鲜农产品销售商为一体的农产品供销发展模式。再次,生产者和供应者也要为农产品供应链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反馈,加强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最后,可以增加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公示平台,借此来发布冷冻冷藏技术、冷链物流资源、农产品生产等信息,来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利用率。
新时代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冷链物流为生鲜农产品的保存和流通提供了有效渠道,同时农产品运输也推动了冷链物流的技术和信息发展,它在生鲜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角色,是发展农业市场规模化的重要一环。
来源:平文云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