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生鲜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远距离的生鲜物流中,冷链在整个物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效的冷链物流活动能降低物流企业成本,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本文从我国目前冷链物流技术发展现状、问题出发,提出在保证生鲜的品 质前提下提高冷链仓储活动效率的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下,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于生鲜和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使生鲜农产品类的冷链物流总量提高,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尚处于初级起始的阶段,冷链行业的相关标准等并不完善,使得冷链物流效率不高。在整体冷链物流过程中,仓储问题是冷链中的重点,如何在保证生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冷链物流效率,成为目前待解决的问题。
一、冷链生鲜物流发展现状
(一)我国生鲜的产量以及规模。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耗大国。近年来,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水果与蔬菜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城镇和乡村果蔬的消费量不断增长下,我国果蔬进口规模和消费规模也不断上涨,由进口与本土自产的果蔬消费情况来看, 2019 年果蔬消费量达到98,811.92万吨。人们消费水平不断上涨,生鲜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刚需产品,生鲜电商也在稳步上涨,近年来我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 2.04 万亿元。生鲜电商的兴盛发展,给冷链物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和空间,相关物流专家曾预测,至 2025 年,我国冷链生鲜食品物流的需求将增长到4.5 亿吨。
(二)冷链物流现状
1、政府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要求,城乡居民对于生鲜农产品的消费与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也越发关注。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业的发展。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规划》,该政策的出台使我国冷链物流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20年 物流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第一大工程是冷链物流。我国发改委征求中 物联冷链委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与中物联冷链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运输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了我国冷链更加快速发展。自 2018年以来,中央联合地方所颁布的现行冷链物流的标准、行业标准约有217 项,其中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标准 161个、基础标准9个、设施标准47个。
2、冷链物流技术落后。冷链物流技术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冷链技术落后问题会直接影响冷链物流的整体发展进度。我国冷链物流起步晚,冷链相关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运输途中也会造成资源的损耗。和传统物流相比,冷链物流所包含的技术问题更大,基础设施对技术的要求更多。我国的冷链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多高效的冷链物流技术只有少数冷链龙头企业使用,技术方面的不成熟阻碍冷链物流的发展。现代传统物流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前提,在冷链所需要实施的基础技术有保障的前提下,冷链物流对于生 鲜农产品的各项技术才能实现乃至创新。
二、冷链仓储存在的问题
(一)冷链储存设备使用不够规范,管理水平不高。生鲜冷链过程中,在储存方面,主要有冷库和冷藏车两种设施。在我国,现存很多冷库属于无证设计、安装,没有统一标准,管理冷库的人员也未经过专业培训,安全意识淡薄,面对突发状况无法合理应对。为在建设中降低成本,个别极大规模的冷库在选址建造等方面不符合相应要求;在配备冷库内部使用设施时,企业为节省经营成本,采购不达安全标准的设备,员工不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等等,这些问题会导致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仓储与配送之间衔接不流畅,在货物出库后无法在第一时间装车,中间花费了大量时间。货车司机为了节省运输成本,配送途中私自关闭车内制冷空调,对于易腐烂食品所要求的全程运输、交接和储 存都在冷链环境没有实现。
(二)现存冷库容量不足,地区冷库结构不合理。我国冷库发展极为迅速,2019 年全国冷库总量达到 6,052.5 万吨,其中人均冷库容量也在快速发展,在 2015~2019年间,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从272.08吨/万 人上升到432.31吨/万人。虽然冷库总体面积发展迅猛,冷库容量达到全球冷库容量前三,但人均冷库容量仅为美国的1/4;运输设备则更令人担忧,冷藏保温汽车数量仅仅只有7万辆,在众多货运汽车中仅占比 0.3%,人均冷链资源有待改善。而且目前国内冷库处于新旧设施转换阶段,旧冷库或将要整改拆迁,此时会存在新冷库尚未建成但旧冷库已经拆除等问题,影响了冷库的可使用量,影响生鲜农产品的低温保障。地区冷库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冷链运输时出现失衡,目前,全国冷冻库较多,冷藏库较少;经营库多,加工库少;在城市的冷库多,农村冷库少;东部冷库多,西部冷库少。
(三)冷链建设成本过高。冷链物流的痛点是,发展冷链物流的基 础设施成本高。从冷链物流作业流程上看,整个冷链作业环节中冷库 的投资占比最大,冷库是冷链物流中的基础设施,在加工、运输等环节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冷库的建设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在于冷库建设成本远高于普通仓库,2022年对500平方米冷库报价近80万元,而普通钢架结构仓库一平方米报价600元左右,50平方米普通仓库造价约30万元。在冷库方面较为基础的设施方面短板则更为明显。其中,预冷作为一种预处理方式,是农作物生鲜冷链物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预冷却在产品产地落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预冷库建造成本过高,特殊产品所需要的设施比一般的冷库成本更高,千万的投入都仅仅是为解决冷链物流中的基础设施,这对于 绝大多数商户都是难以承受的。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完整地实现冷链物流全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保鲜率仅30%,远低于欧美国家的80%,而且我国农产品采摘后无法第一时间进行预冷等标准化环节,导致我国每年农产品的损耗超过3,000亿元。
(四)生鲜储存标准化低。我国生鲜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配合不足,依旧属于孤立成长的现象,还不具备当代对物流和农业需求的一体化、集约化、规范化。我国政府虽出台各项标准引导,促进冷链行 业的正向发展,但是各物流公司管理与服务细节依然需要各企业之间进行一个标准的处理。就目前来讲,冷链物流各个环节协作不足,已有的相关标准与约定覆盖面小,大多数处于储运环节。部分标准只是推 荐性的要求,操作环节间的协同和衔接不足阻碍了我国冷链行业的可 持续发展,比如在规定冷藏车到达冷库时间的区间段时,一旦设置时间过长,就有可能导致商品出库后无法及时进入冷藏条件保存。同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冷链物流发展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在国家统一的标准出台之前,地方的冷链物流会构建出自己地区的冷链物流 标准,这导致不同地区对冷链物流标准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地区之间的差异对现今的跨地区冷链运输和未来国家的统一标准不利。
(五)冷链仓储信息化程度低。将现代物流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实际中生鲜冷链物流发展最大问题在于信息化程度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缺少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来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仓储上下游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做到统一调度,导致设备停工、人力资源 浪费等情况出现,有限的冷链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在企业方面,大部分仍以人工操作为主,对于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不够可观,企业内对信息化系统的认知也存在误区,认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仅仅是将管理简洁化、节省业务处理时间等而已,企业对于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 态度,很大程度上阻碍仓储服务水平的提高。
(六)冷链物流技术发展水平低,普及率不高。冷链物流技术是生鲜农产品在运输中维持新鲜的保证,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冷链行业紧跟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冷链核心技术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国家政策支撑使冷链物流的硬件设备数量增加,但使用 效果并不理想,缺少信息技术的输入与使用,没能做到设备的精细化、智能化,在冷链运输质量监控、货品追溯技术方面落后。农产品使用冷 链运输的主要目的是为延长产品保质期,因农作物自身特性,在冷链 运输与储藏中对温度要求各不相同,也导致在存储时所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但针对于此问题所研发的如低温环境下分等级进行包装加工等处理手段在我国尚未大范围普及,运输过程中仓储过程温控技术较为落后,在温度控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是有较大差距。
三、冷链储存问题解决对策
(一)提高冷链物流管理人员素质。冷链行业不断发展,冷链物流的需求越大,市场发展就容易出现更多问题,此时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满足冷链专业需求,要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于生鲜冷链技术的管理人员,要学习先进的专业监管理念,定期组织培训,同时也需要加强内部员工的职业素质,从基础的人才入手,给行业带 来新活力。政府也需要对其给予一定支持,在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业物流人才。对于公司方面,鼓励公司与公司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改进和完善本公司的制度,取长补短,促进我国冷链行业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对设施硬件的资金支持。冷链物流的发 展无法脱离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设施无法支撑冷链储存的发展。一是在日益增长的生鲜流通需求中,政府应大力支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对物流企业建设冷库、购买冷藏车进行相应补贴,在各交通路段上对生鲜产品运输车给予优惠或者免费通行的待遇。二是关注和调整物流基础设施因地域经济发展问题导致的不平衡,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对全国冷链物流的规划,推动冷库资源合理化,实现冷链物流的流通连续,消除“断链”现象,为冷链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三)重点推行冷链中的标准化进程。标准化,即着重面向全国推广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对生鲜的流通储存以及食品的加工和运输等环节进行明确规定。对冷链食品制定专业的标准,由专业的机构对冷链生鲜农产品进行一个整体的运行管理。不只要制定关于食品类的要求,冷链系统技术的标准也同样不足,比如关于冷链设备最佳操作标准、冷库内部温度和运输时温度控制标准、能耗和效率标准等等,规定行业内部技术标准来保证冷链的规范运营。同时,各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促进企业之间的有效规范管理,对进行国家政府所无法了解到的各物流企业的管理与服务细节标准化,企业之间进行一个标准的制定。借鉴发 达国家有关冷链物流仓储的标准,通过前人发展的指导,使我国冷链 仓储行业的标准化进程少走弯路。
(四)提高仓储信息化程度与技术水平。加强冷链物流运输的信息 交流是冷链运输中的重要一环。为促进仓储节点上下游的信息流通, 需要各个节点信息共享、各功能间相互协作来提高效率,以此降低运 营成本。我国需要依靠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网络信息实时流通平台,因此冷链物流企业应多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 处理等技术构建仓储信息化平台,由此来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企业需加强员工对仓储信息化认知的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冷链技术方面,先进的冷链技术是冷链物流的基础,确保全程冷链是当前首要目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如高效的温控技术等,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国内科研机构、企业研发 冷链技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解决冷链物流发展的技术难题,争取能 拥有我国自身的冷链知识产权。在企业努力的同时,国内相关政策也 需要落实到位,鼓励技术研究,增加技术创新相关补贴,降低冷链技术 研发的成本,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引导与推动企业创新意愿,由此积极 发展冷链物流技术。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目前生鲜冷链仓储发展现状,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较为关键,重视冷链产业的发展,在基础设备上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加大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政府与企业之间应协同合作,制定冷链中的标准,均衡地区冷链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冷链生鲜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冷链技术水平,推动冷链物流的整体化发展,使行业不再发生地域性割裂现象,提高生鲜在全国的流通率,减少因硬件设施造成的损耗,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
来源:全球学术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