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冷链正在改变着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我国是多个农产品最大消费国,吃掉了全球1/3的水产品和一半的猪肉,新零售的发展日益改变了我国当前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正以其方式,重塑国内农鲜产品的产地、加工地和消费市场。
由于人民的健康意识的增强,电商的发展,现场直播的给力,使得农地生鲜的发展迅速,并成为了新的增量产业。然而,销售出去了,怎样才能将新鲜的农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使其真正体验到田头的味道,成为该产品的可靠的客户呢?就要靠冷链,从这个意义上说,冷链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农地生鲜的销售方式。
农地生鲜冷链物流,不仅是对农产品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推动地域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壮大。大批优质的农产品——时令水果,贵重菜品成为热销“网红”产品,而在此背后,则是物流冷链的鼎力支持。
农地生鲜冷链,正在打造地域农产品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农地生鲜冷链,正突破农产品成熟周期短暂的时间限制和地理销售半径有限的空间限制,真正惠及中国农产品上行,大幅拓展农产品消费的市场纵深。
二、农地生鲜在冷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冷链物流价值链中,农鲜产品,包括蔬菜、肉禽蛋类、水产品、花卉等占其半壁江山,毫无疑问,冷链物流是生鲜果蔬的重要基础产业。
但是,受制于较低的冷链运输水平,我国每年仅果蔬一项的损失就达上千亿元,目前,果蔬运输途中10%到40%的损耗,意味着国家种果蔬的土地有30%到40%资源浪费,这也意味着其他的百分之六七十的果蔬价格上涨,消费者要为此买单,农民却并没有因此增收。
根据国外冷链发展的经验,当一个国家城市化比例超过55%后,就会迎来冷链的加速发展时期,我国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生鲜冷链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冷链物流是农产品进城的“大动脉”。
农地生鲜冷链,就目前我国来说,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优不优的问题,且更多的是软实力提升的挑战。创新已成为农地生鲜冷链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但同时也涌现很多概念和泡沫,但创新的基础仍然是对产业的深入,其在冷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没有变。
三、原产地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性
作为消费升级背景下的重要细分市场,冷链物流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其中更细分的市场,农地生鲜冷链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跟不上农产品上行的步伐。让更多的县域物流中心具备农产品上行的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将是大势所趋。
补齐短板,防止断链,补足农地生鲜冷链基础设施的缺失,首先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沿海区域以及一线北上广城市冷链基础设施设备数量较多,西部中部地区资源较少,而国内大量特色农产品分布在西北、西南等地区。
二是发展结构不合理问题。冷链行业首尾市场发展不均衡,冷链物流企业多数关yk注终端配送服务,忽略了产品产出时的运输、储存。从冷库功能上看,目前存储型冷库多、流通型冷库少;销地冷库多、产地冷库少;肉类建设冷库较多,果蔬类冷库建设较少。
三是闭环需重塑。冷链物流不仅仅只是指的冷藏车运输,而是整个环节,包括从产地到加工场、从仓储到运输至消费者手中,这一系列完整的流程。
成本直接影响着盈利问题,我国冷链利润率为8%,而发达国家冷链的利润率可以达到20%~30%,未来如何做到控制成本,降低商品损耗率是农鲜冷链物流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农产品的冷链交付,全程是根本,也是人们常说的不断链,目前来说,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中转环节较多,难以提供一体化生鲜供应链服务,损耗较高,究其原因,是没有建立全程冷链体系,常常出现断链问题。
2021年11月发布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从布局上来看,国家明确提出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村级仓储保鲜设施四个层面。
生鲜冷链农产品品种繁杂、标准化低、对温度的要求各有不同,而且终端的需求又千差万别,这决定了冷链物流从系统设计、仓储、配送复杂程度极高,需规模足够大的冷库,采用集约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才更经济、更合理。
同时,我国地域性的差异大,不同品类的温控要求也不一,资源配置不通用,使得冷链物流集货难度增加,这也是断链的理由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冷链最前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断链问题。
让人们惊喜的是,近年,农地生鲜冷链物流这个细分赛道,成为电商物流巨的“兵家必争之地”,不断加码冷链物流建设和生鲜供应链投资,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顺丰,三通一达等快递龙头,纷纷宣布将在农产品核心产区布局物流中心,让更多的县域物流中心具备农产品上行的冷链物流服务能力。
来源: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